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

王守仁的小故事

弘治十四年(1501),王守仁調到了刑部(司法部),當時全國治安不好,犯罪率很高,大案要案頻發,他便從此遠離了辦公室的坐班生活,開始到全國各地出差審案。
  但是審案之余,王大人還有一個愛好,那就是四處登山逛廟找和尚道士聊天,因為他去,總是不出名堂,只好改讀佛經道書,想找點靈感。
  不久之後,他到了杭州,在這裡的一所寺廟中,他見到了一位禪師。
  據廟中的人介紹,這位禪師長期參佛,修行高深,而且已經悟透生死,看破紅塵,是各方僧人爭相請教的對象。
  王守仁即刻拜見了禪師,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。
  可是他失望了,這位禪師似乎沒有什麼特別,只是與他談論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經禪理,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。而禪師也漸漸無言,雙方陷入了沉默。
  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,王守仁突然有了一個念頭。
  他開口發問,打破了沉寂。
  有家嗎?
  禪師睜開了眼睛,答:

  有。
  家中尚有何人?

  母親尚在。

  你想她嗎?

  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即刻的回應,空蕩蕩的廟堂又恢復了寂靜,只剩下了窗外淩厲的風聲。

  良久之後,一聲感歎終於響起:
  怎能不想啊!
  然後禪師緩緩地低下了頭,在他看來,自己的這個回答並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。

  王守仁站了起來,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,嚴肅地說道:
  想念自己的母親,沒有什麼好羞愧的,這是人的本性啊!
  聽到這句話的禪師並沒有回應,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。

 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,告辭而去,第二天,他收拾行裝,捨棄禪師的身份,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。
  寺廟的主持怎麼也沒有想到,這個上門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禪師勸回了家,要讓他再呆上幾天,只怕自己這裡就要關門了,便連忙把王大人請出了廟門。
  王守仁並不生氣,因為在這裡,他終於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:
  無論何時,何地,有何種理由,人性都是不能,也不會被泯滅的。它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。
  轉折
  正是從那一天起,王守仁意識到:朱熹可能是錯的。
  他開始明白,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,人雖然有著種種的欲望,但那是正常的,也是合乎情理的,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。
  王守仁並不知道,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和求索,他已經在無意識中突破了朱聖人的體系,正向著自己那宏偉光輝的目標大踏步地前進。
  可要想走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,他還必須找到最後,也是最為關鍵的疑團的答案——“

      
後來他知道,其實就在心中。

  人竟如此的愚鈍啊,天地聖賢之道並非存於萬物,也無須存於萬物,天人本是一體,何時可分?又何必分?
  隨心而動,隨意而行,萬法自然,便是聖賢之道!
  存天理,去人欲?
  天理即是人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